朝三暮四
這又是一句經常被引用錯誤的成語。一般都用來形容一個人「善變」、「立場搖擺」、「濫交朋友」、「吃西瓜偎大邊」等不好的人格特質。但根據原典的意思是,「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」雖然「名實未虧」而「喜怒為用」。也就是說,人與人之間(原典是用猴子比喻),施受之間,儘管實質相同,但早晚不同調,引來的「氣持」(台語的起毛)」是大不相同的,人際關係的後果是英雄與狗熊之差也。寓意是:「人心短視貪婪,別圖聖賢之道,與人相處,用點智慧(心機),順勢量力而為,才能活得快樂。」這是道家的基本人生哲學,和儒家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「雖千萬人吾往矣!」的人生態度顯著不同。
故事的原典出自道家的經典,莊子齊物篇和列子黃帝篇裡都有論述,列子書中寫得比 較詳細。故事是說,有一宋人,非常喜歡猴子,養了一大群猴子當寵物,養到主從都能互得歡心,而家人省吃儉用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的境地。這樣養下去,就算 「英格蘭銀行也會被吃垮!」直到家中拮据,他才想到要限制猴子的吃用。他很清醒,知道這些猴崽子很難伺候,要他們少得一些好處,一定會造反。於是他心生一 計,他先低調地向猴子們宣佈:「實在是景氣不好,大家體諒體諒,今天起,早上每位先發三個蘋果,晚上再加菜,發放四個,這樣可以融通嗎?」,猴子果然群起 抗議,拉起白布條,氣勢驚人。宋人先來個相應不理,然後再走到談判桌,這回他假裝讓步地說:「好吧!從現在起,早上給你們四個蘋果,晚上才發三個。」猴子 們聽了都伏地稱謝,回復了平靜。
故事之後,列子說了下面這段寓意:
「物以能鄙相籠,皆猶此也。
聖人以智籠群愚,亦猶狙公以智籠群狙也。
名實不虧,使其喜怒哉!」
萬物以自己的能耐互相往來牽制,都是這個原則,高人用智慧喬定(台語)俗子,和狙公用智慧喬定猴子是一樣的道理。名義上、實質上都沒多給,對方的起毛卻可以大不相同。
這裡的三四是數字,一般把它與張三李四的代名詞用法習慣混淆,以致誤以為是早上張三,晚上李四,交友複雜多變之義,其實另一成語「朝秦暮楚」才是指涉此義。但語言的目的是溝通,可以演化,積非成是,大家都不會曲解也就可以通用了。
這個故事非常值得討論,因為它涉及EQ、心理、管理、政治、社會學……等各各領域,而且是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故事。
這個故事有些達爾文主義,不管是猴子和狙公的比喻或聖人與群愚的關係,它告訴我們,聖賢智愚,人生來不平等,互相往來之間,非常現實,是一場活生生的生存競爭。人心貪婪短視,待人接物,一定要有良好的EQ,略施小計,與人朝四暮三方能皆大歡喜。
但這個故事中的數字有些弔詭,據我在短暫的公職期間學到的正好是相反的說法,我 的長官告訴我,管理上要「朝三暮四」絕對不能「朝四暮三」;發給下屬的獎勵,每年、每月只能越來越多,不能減少;要他們體諒景氣不好,今年比去年少一點, 希望他們相忍為國,是自討沒趣,所以獎金一定要留下下回加碼的空間。萬一真的下回面臨困難,也要略加分毫以示籠絡,如此帶人才能帶到心。今年業績好,龍心 大悅,人人通通大獎,此後患無窮矣。這位長官的教誨真是大智大慧!君不見,每年都有一群人去向王永慶拜年?他們可是像日本時代的員工(現在的日本還有), 帶著一瓶清酒,去感謝王永慶這個衣食父母?別傻了!他們是去拉白布條,要求「朝三暮四」啦!王老闆!去年如何如何,今年你就看著辦吧!我們別替王永慶擔 心,堂堂「管理之神」豈會沒有「狙公之智」?人心的本質就是這樣,聖嚴法師說得好:「面對它,接納它,處理它」就會風平浪靜,海闊天空;不用抱怨,更沒有 必要與之對抗或甚至愚蠢到想「導正人心」。
最近令民進黨政府焦頭爛額的「十八趴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過去政府對公務員的 福利一再加碼,加到「英格蘭銀行也會吃倒」的程度,才恍然回頭。現在要減碼,「朝四暮三」,拜託各位體諒國艱和過去的錯誤。看到了吧!不論你有甚麼理由, 結果就是造反,走上街頭。過去的國民黨政府比較老奸,有「狙公之智」,不會減碼,會凍結,讓它「朝三暮三」、「朝四暮四」,看來「名實不虧」,十年後自然 就會接近合理價位──不公不義,代價慘痛,但終究沒有造反,街頭平靜,好官我自為之,誰知道誰受害。顯然民進黨的執政者不讀書、不願吸取經驗也沒有應付人 心短視貪婪本質的「狙公之智」。
在 EQ這本書中,提到了心理學家瓦特‧米伽爾 (Walter Mischel) 做的「糖果實驗」,內容的設計就是想瞭解人心對「朝三暮四」的反應。實驗的對象是幼稚園的小孩,結果一直追蹤到中學畢業。實驗是這樣的:
「哥哥要來發糖菓,但臨時有要事不能馬上發,如果你願意等他回來才領,
可以給你兩個 (我的註:朝三暮四),倘若你不願意等,現在就要,則只
能得一個 (朝四暮三)。」
這看似簡單的實驗,其實意義非常重大,因為願意等的小孩,在等待的十幾分鐘裡,面對的是非嚴苛的考驗,他們看著其他 小孩吃到嘖嘖叫,心裡一定很不是滋味,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讓自己撐下去,唱歌、自言自語、把頭埋起來等。「這是一個足以試驗孩子靈魂的難題,象徵衝動與自 制、本我與自我、慾望與克制力、追求滿足與延遲滿足的永恆難題。這個實驗很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質,甚至可以由此略窺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。」後來的追蹤顯 示,願意等待的小孩較具自信、人際關係較好、能面對挫折、在壓力之下比較不會崩潰、退卻或亂了方寸,能迎接挑戰,社會適應力極佳。不願意等的孩子則處處顯 出相反的特質。
這裡我們也發現,猴子要「朝四暮三」不願等待,顯然沒有自制力;人則是要接受「朝三暮四」才能成為人上人。
讀中國先秦思想家的作品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,而這些故事中所指出的真理,至 今沒有改變,這是因為兩千五百年來,人心幾乎沒有甚麼改變。我們不需要悲觀,就演化史而言,兩千五百年還是很短的,何況道德演化時常倒退,每一個亂世都是 倒退期,例如文化大革命和白色恐怖,期間人性可以被完全扭曲。EQ的發現就是演化朝向正面的一步,在人性的卑微之中,不論對自己的內在還是與人的往返,人間的路困難重重,EQ和狙公之智就是引導我們的平安之道。
書房記事:
列子一書可以視為一本短篇故事集,類似伊索寓言,非常精彩,其中有一部分是道教信徒的偽造,故弄玄虛,可以不去理它。(道家非道教,道教源自求仙的迷信宗 教,道家則是思想家談論人生哲學,反對迷信的,後來的演化有些重疊糾葛。)精采故事如:「愚公移山」、「夸父逐日」、「野人獻曝」、「杞人憂天」、「人生 百年,晝夜各分」、「損一毫利天下,不與也!」、「大道以多歧亡羊,學者以多方喪生」、「力命之辯」等等。
「故事」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成分,「講故事」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事。在故事聽講之間,我們透過每一則故事傳達一項道德規範,或引導孩子們想像一個美好的境界,故事裡就是神的國度。
下面這兩本書值得參考:
書名:故事的呼喚
作者:Robert Coles
譯者:吳慧貞
遠流出版 2001年初版
書名:哭喊神話
作者:Rollo May
譯者:朱侃如
立緒出版 2003年初版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