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ck101.com/viewthread.php?tid=2091089&highlight=%E6%B5%B7%E8%B3%8A%E7%8E%8B
幾個月前,不意間看到台視的海賊王,漸漸迷上。
這對一個四十後才又開始看卡通的我來說,有一點不可思議。當我看了幾集後,為想了解這個故事的來由,決定收集之前的舊作。
當初心想,這些伙伴招集,應該也不過是十來集的故事吧?結果看到六個人出場,就看了一兩百集,真是出乎意外。
當然就一路看下去。
其實在看的同時,心裡有不少的感觸,也許可以慢慢的寫下來,做為一點記錄。
同時也因為在討論區裡,大部份都集中在劇情臆測,人物能力等等細節,似乎沒有什麼作品背後人文的討論,覺得很可惜。
我談不上是海賊迷,並沒有深入去探討細節,所以內容上也許有出入,一家之談,還請各位見諒。
以下是目前想到的題材,有機會的話,也許可以和大家聊聊。
一、 英文版海賊王
二、 神與上帝
三、 烏托邦
四、 個人意志和集體意識
五、 世界政府
六、 巴其船長
七、 “成人”卡通和播出時段
八、 二十年的故事
九、 動物、人、機器
十、 漢字-這個有趣的符號
十一、 從中文配音看台灣“文創產業“
十二、 海賊-超越島國
01英文版海賊王的樂趣
由於一開始收集到的是英文版(字幕),一百多集後才看到中文版,相形之下,發現英文版可以表達出更豐富意函,而在中文翻譯裡所失去的。
我不懂日文,即使如此,也能聽出對話中不少的外來語。日本人很善於使用外來語,而且直接音譯(日文發音),用的十分自然。像500集左右,安室奈美惠那首 很好聽的片頭曲,Fight Together,這兩個英文詞用日文發音,笑果十足,但也不影響我對這首歌的喜愛。可惜的是,只用了差不多二十集就下檔了。(配合劇情需要之故。)
回到正題,One piece,從故事名字開始,就表現出超越“現實國界”的企圖。海賊王- 高爾D羅傑,Gold Roger,把d抽取出來變D,還成為一種意志主軸。 女海賊亞維塔(先是大媽再變美女), Alvida,讓我想到 Evita,阿根廷國母。羅羅亞索隆,Roronoa Zoro,他名字分別是法國歷史上的海賊 I’Olonnais,加上美國小說裡的劍客 Zorro合成的。而蒙其D魯夫, Monkey D Luffy, Monkey讓我想到孫悟空(日人似乎一直很喜歡西遊記。)片中好幾個次要角色,也常以猴子,或干脆以孫悟空加金箍棒出場(香波地群島。)
動畫裡武打對招時,都要先講出招式,再動手。(誰規定的啊?)而中文往往翻的很抝口。例如,魯夫“橡皮” (gomu gomu no-)招裡,什麼Punch, Bazooka, Pistol, Rocket, Rifle等等,用中文看就沒味了,英文版當然可以契合,因為本就是英文啦。
這些例子不勝枚舉,單從中文版裡,沒有線索可以知道背後的連繫,也就減少很多的趣味。再例如,原海軍總部所在地,馬林佛多,其實是 Marine Food,海軍食物啊!因此,中文版在這一方面少了很多樂趣,但相對的,日本人用大量的漢字,也是只有我們可以領會的到,因為現代中文的來源在此。
順便一提,騙人布(烏索布),Usop,若翻成“胡說布”說不定更貼近原音。
02 神、上帝與烏托邦(一)
阿拉巴斯坦和空島是兩個系列的故事,但是有共同的主題,烏托邦。
當我看到這接連兩個故事時,心裡很有感觸。一方面,因為故事結構、人物都十分精采,非常吸引人,同時也相當深入人性裡的尖銳課題。在空間上,作為一種對照,無論一個在地上(“入世”);一個在天上(“出世”),都無法脫離這個現實議題。
另一方面的感慨是,這只是日本一部“少年勵志卡通”啊!竟然勇於直接的揭露人性弱點,小朋友們剛從童話故事書裡出來,他們能明暸嗎?更何況大人們有這種思 考和衝突的,並不是多數。而我們的社會裡,也沒有這般深刻的文化習慣。同時,更佩服的是,作者讓小朋友們從小就知道,人們有更複雜的價值衝突。
還是回到主題吧。
我之前,從未仔細想過神和上帝的不同,一直到空島的神Enel艾尼路出現。英文裡的almighty God是全能、唯一的神,中文叫上帝(有歷史因素),指的是基督教的主。而在空島裡,也把Enel稱為全能的神;而對上一任的神,甘福(功夫?),似乎沒 有這樣的稱呼。若此,空島很大膽的說出,因為人的懦弱,造就出上帝。
故事裡,Enel是個“假神”,吃了閃電果實的空島人。而甘福,要說是“真神”不如說是受眾人愛戴,推舉而出的“神”–其實是空島國王。然而,真正精采的 是,Enel說出了神的祕密:用恐惧來控制島民。如小說1984裡的老大哥,是同一種把戲。但“假神”和“真神”有差別嗎?
那麼,神到底存不存在呢?關於這一點,我和索隆的看法是一致的。
空島除了神的課題,同時有原住民和外來者(還有先來後到之分)的古老衝突,土地是屬於誰的?當earth到了天上,成為vearth,一樣不例外。這種衝突,其實還持續在現今的社會裡。空島最後選擇了共存,然而,爭議都平息了嗎?
整個故事,幾乎可說是以美洲做腳本。大海賊時代,也就是西歐十六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,“發現”美洲後上演的財寶爭奪戰,宗教為名的文化清洗,把歷史洗去,如同羅賓的故事。
而阿拉巴斯坦,可以說是空島的上集。
03 神、上帝與烏托邦(二)
阿拉巴斯坦系列,是我印象裡海賊王第一個有份量的故事。除了草帽海賊團外,還有國王、叛軍、巴洛克和海軍等四個集團。故事交錯並行,還穿插了日後重要角色的舖陳(艾斯、Mr.2馮克雷、Mr.3、巨人族…),目不暇及,得看個幾遍才不容易遺漏。
充滿死亡氣息的沙漠上建立的國家,一度是高度文明的樂園,由Mr.0鱷魚先生背後操弄著水權戰爭,而他的口號是建立新的理想國(其實國王才代表真正的理想 國)。鱷魚先生並沒有扮演上帝,他提供了保護和賭場。相對的,“上帝”Enel則是用恐懼來控制。鱷魚要的是兵器,Enel要的是黃金。
一度認為沙漠是大家自由共享的沙賊巴魯巴魯,後來認為沙漠不屬於任何人,或許因為人在沙漠裡如同螻蟻,無能為力。也許可以說,阿拉巴斯坦真正面對是文明和自然的對抗戰爭。
相較以美洲為腳本的空島,文明是被外人略奪的對象;阿拉伯世界翻版的阿拉巴斯坦,文明是對嚴酷自然的抗爭。
海賊王裡另還有一個角色,與這個主題有點關係,是“大 佛”戰國。尾田頗有意味的把大佛形象套用在海軍元帥這個角色上,作為一個“正義”的悍衛代表,戰國實際上是個精通世故、圓滑多謀的人。佛教是無神論,人都 能成佛,超越世俗,離苦求樂;這和扮演上帝,對人有無上權威的態度是不一樣的。(戰國最後還是“放下屠刀”了,不是?)附帶一提,凡自稱“上師”的人,其 實他(她)想說的是“上帝”,從佛學的角度來看,這些人都是Enel。
但終究人心裡還是有個烏托邦Utopia,無論是空島的Skypiea, 或是阿拉巴斯坦的“理想國”,還是主持正義的世界政府。
只是,魯夫都不理這一套。
04 海賊-超越島國
先回顧一下近代史。
從十五世紀末開始,西歐為尋求商業利益,先是找尋通往亞洲的新航線,再因新大陸的發現,開啟大航海時代。接著殖民貿易的資本擴張,再經工業革命,工業社會 也慢慢成形,這是一連串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以降,西歐各國競相投入的競賽及海權擴張,最後在十九世紀以海軍打開了東亞的門戶。
十九世紀中葉,日本幕府還政天皇,門戶開放,日本亟於西歐文明代表的民富國強,明治維新開始了現代化進程,不到五十年的時間,一場海軍的日俄戰爭,在落後西歐四百年後,日本終於擠身於現代文明之列,也開始了“大航海時代”。
在我看來,海賊王的故事,除了冒險精神外,還隱含了日本 人想補回東亞文明所沒有的那四百年(或者六百年)的想像。因為那甜頭,只有跑在最前頭的第一人才能感受的到。Gold Roger嚐到了,二十年後,魯夫也要嚐。當烏索布問雷利one piece在哪時,魯夫暴怒,他說:“我不想知道one piece在哪,甚至它存不存在,如果現在就告訴我的話,我就不當海賊了。”
在阿拉巴斯坦,艾斯知道了鱷魚先生這個海賊,竟然想占地為王時說:“這個玩笑未免太惡劣,海賊竟想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。”覺得背後必有其它企圖。因為艾斯明白,海賊的“天性”根在All Blue,是超越島國的。
魯夫的“自由自在”,索隆的世界第一,娜美的世界地圖,香吉士的all blue,羅賓的完整歷史,都是得經走遍偉大航道,才能親口嚐到,冷暖自知。
而同樣身處島國的我們,可曾想去嚐一嚐?
05 個人意志和集體意識(一)
在阿拉巴斯坦的沙漠裡,落隊的索隆、喬巴和魯夫一行。剛加入團隊不久的喬巴,問索隆為何加入這裡團隊,尤其船長魯夫是這德行。平時寡言的索隆,可說了不少團隊精神的真諦。(102集。)
整個海賊王的故事裡,一直強調“伙伴” nakama的重要,無論開頭魯夫把娜美從魚人海賊團裡解放出來,還是後來為了羅賓和世界政府宣戰,或是為了Vivi討伐鱷魚先生,或在恐怖三桅船thriller bark裡,索隆、香吉競相為魯夫替死,都是讓人熱淚的真情和勇氣。
在魯夫簡單的一句,你(妳)是我的nakama,作為許多決定的解釋,等於沒有解釋。
若用日本社會強調的集體意識來看海賊王裡的 nakama,似乎太狹隘了。過去社會裡,壓抑個人特質,卻強調領導人的個人權威;官方教育體制下,不鼓勵獨立思考,唯求標準答案。直到你開始工作,才發 現你的老板,要求你交出“創意”才給你高薪;而政府體制裡的呆頭官員,竟然想要以“文創產業”拼經濟!最近Steve Jobs過世,有報導說他曾想模仿日本企業,讓蘋果員工穿制服,後因反對聲浪太大而作罷,Steve此後都穿同一套黑衣牛仔褲現身,以示未竟之志。
可見,個人意志和集體意識的衝突,是個大問題。
對航海稍有了解的人,應該知道船上階級分明,船長有絕對的權威。而草帽海賊團之所以能持續,只是因為船長的個人意志嗎?顯然不是,因為魯夫沒有威權性格。 其實從索隆口裡,已經有部份答案了。在索隆看來,所謂的團隊精神,如果只是相互幫忙,彼此保護,那只不過是扮家家酒而已。他認為,團隊裡,每個人都是獨立 的,各自有所追求;“抱著必死決心,我努力做好我的部份,然後你接手,你做不好,我就扁你。”-才是最起碼的團隊精神。
團隊的維繫,從索隆的說法,只解釋了一半。
另一半的答案,在船長的意志。
每個船長的特質和意志都不同,如白鬍子代表的是過去時代的典型父權,四海之內皆其兒女,但他欣賞獨立的人格。魯夫,看似鬆散、天真,卻也因此有素樸的價值核心,直觀的個人意志。魯夫之所以要當海賊王,“因為海賊王是最自由自在的人。”而擁有D意志的海賊王Gold Roger,是一個能傾聽萬物聲音的人。
打倒“上帝”,摧毀“司法島”,向世界政府宣戰,痛扁天龍人…,對魯夫來說,表面上是為了nakama,骨子裡是反威權。
也許可以從這裡看出,D的意志指的是什麼。
06 個人意志和集體意識(二)
剛看完昨天上市的賈伯斯Steve Jobs傳,和這個主題有很大的關係,順便一談。
設計這個行業裡,像Steve這樣的老闆並不是特例。這個行業裡,老闆的個人意志和團隊的集體意識磨合與衝突,往往是作品成敗關鍵,另外當然還牽涉到外部市場等其它因素。
對設計團隊而言,Steve個性喜怒無常,高度要求卻又能直指核心價值,讓人又恨又愛。而魯夫這樣看似鬆散,但具個人意志的“老闆”,在現實世界裡,能成為“海賊王”嗎?
(插個話,Steve的麥金塔團隊,也是以海賊自居。他們把其它對手,視為海軍。有意思吧!)
工作團隊裡,有一個重要的因素,是紀律。紀律其實是自我要求,包含甚廣。若團隊成員都具備紀律的素養,這個團隊才能稱為專業團隊。我所說紀律,不是外在規範,而是專業態度。在新一代的企業文化裡,已經不再注重外表形式上的紀律,而在專業態度上的紀律。
草帽團隊裡,每個人都特立獨行,但在關鍵時刻,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、該做什麼,並“抱著必死之心”而行。如此,每個人都有“底氣”,知道能信賴船上的其它人。這是最理想的團隊精神,或說集體意識。
然而這並不足以登上海賊王,最多只能是白鬍子,或是對面的海軍。
還需要船長的個人意志。
魯夫會讓人喜愛和引起共鳴的原因,是在他的質樸價值觀。這也是青少年之後最容易失去的部份。(魯夫才剛脫離青少年,正開始社會化。)接下去的新世界,我們可以慢慢看尾田怎麼說出他的D意志。
至於Steve Jobs,算不算是海賊王呢?
07 世界政府、正義和歷史文本
我對世界政府組織了解不多,看起來像是聯合國,有一百多個會員國,可能除了少數國家都是會員國。從目前的故事裡,只看到世界政府的軍事力量-海軍,情報組 識CP,Impel down大監獄,司法島,以及五老星和世界貴族。並沒看到人道教援,衛生,教育,文化,經貿,世界銀行等其它功能的組識。簡單的說,就像一個只有國防部和 情報局的軍政府,奉天龍人為宗主,由元老院掌控。另外,被世界政府看上的海賊,有機會成為合法打手-七武海,而且還得繳稅。
從這樣看來,世界政府比較像是黑道組織,而且還是“軍”權神授來的。藉由世界政府的存在,草帽海賊團的存在才有正當性。
“過去的歷史,是由現在的掌權者所寫的。”改寫歷史,就像九蛇島上的三姐妹,為了掩飾過去奴隸身份,而編了一個大謊,這是容易理解的。但世界政府用了比較笨的方法,把九百年前的一百年歷史,直接刪除,這是什麼意思?
當一個集體,不想面對過去某段歷史記憶時,除了主動失憶之外,可否選擇直接刪除“歷史文本”?
同樣複雜的是正義。藉由海軍的口,正義凜然的昭告世人,為保護懦弱人民的安全,海軍要把海賊打入地獄。然而,從一開始柯比加入的海軍,到頂上戰爭最後柯比發聲的海軍,整個故事裡,小朋友已經分不出誰是正是邪。
尾田在故事裡開啟了這兩個大題目,然後把答案留給了讀者。
另外,身為台灣觀眾,我好奇的是,這個故事裡,有沒有“非會員國”的篇幅呢?
*後記:看到羅賓被拍飛到造橋島上,才知道非會員國國民視同罪犯,在造橋島上勞改:(
08 巴其船長
小丑巴其在一開始的幾集就現身了。這個角色出現時,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,在蝙輻俠(1989)裡的經典形象;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小丑可怕的一面。從那之後,好萊塢的電影裡,小丑的形象幾乎都成了尼克遜的翻 版。甚至當我看到麥當勞叔叔時,也有相同的感覺。(其實麥當勞叔叔後來在許多驚悚片的下場,也差不多,難怪現在麥當勞已經不太把叔叔拿出來了。)
小丑的戲劇張力,就是在那張臉,乍似人面又極端誇大。早期黑白經典的卓別林小丑形象,可是把人性裡的平凡可愛,幽默而誇張的投射出來,其實魯夫很像他。台 灣的許不了,也是極盡模仿卓別林的表演方式,但只有皮相而已。西方的戲劇裡,對人性常常有反定型的意圖,也就是戲劇張力的來由。
我們的電視劇裡,壞人的打扮(high俗)、表情(皺眉或目露兇光)、語氣(呸或哈哈哈)和肢體(叨煙仰頭),再加上千篇一律的“內心獨白”,觀眾可以不 用思考,立即知道他是壞人,好人也是;劇裡基本上就這兩種人。這種“表演傳統”,已經延續了幾十年不變,未來可能還是如此。卡通的中文配音,也是一樣,以 後再談。
比較高階的表演藝術,可以表達人的不同面向,讓觀眾思考,這才是戲劇張力。
卡通的表現形式,也常是制式化的。像壞人的形象(參考前段),可愛(臉紅),多情愛慕(心形眼)…等等。這是一種普遍性的“卡通語言”,尤其在日本數十年 成熟的漫話工業體制下,甚至還包含故事結構,幾乎都制式化了。(這也是宮崎駿與眾不同的地方。)海賊王也是這種“傳統形式”的卡通,這方面並沒有新意。
巴其船長開始的角色也是如此,但一直到了Impel Down大監獄和頂上戰爭,才發揮了“應有實力”。
在看這兩段故事時,巴其船長總是把我笑到翻,尾田在這段一定玩的很開心。也還好有他和Mr.3這對寶,不然頂上戰爭就太悲情了。我覺的這段是尾田的幽默更成熟的表現,畢竟這漫畫也畫了二十年。
小丑巴其在二十年後,終於脫離了Jack Nicholson的陰影。
09 海賊王卡通和漫畫
我是先看了卡通,後因等不及才看了漫畫,但沒看幾頁,不適應漫畫的版面、對白和節奏,只好放棄。
雖說漫畫沒看幾頁,相比較是不公平的,我喜歡卡通版,有幾個原因。
首先,海賊王卡通的對白配音,是非常精采的創作。(我並沒有深入比較卡通版和漫畫版的對白內容,劇情上想必是相符的,但語言未必與文字一致。)
因為漫畫裡的文字負載有限,漫畫三言兩語,在卡通裡可以是更完整、細緻的對話(說的速度比讀快得多),更具深度(比如索隆和喬巴談團隊精神),這部份應該 歸功於編劇的對白能力。不僅如此,生動而貼近角色的聲音表情,成功塑造出人物的特質,常常令人叫絕(比如馮克雷);這就是聲優的專業功力了。因此,對白配 音是海賊王卡通裡的絕對亮點。
現代的卡通已經可以像電影一樣運鏡、改變速度、改變焦距,以及其它蒙太奇手法剪接,類似三度空間的操作,但同時又可保有二度平面圖像的特質。(我猜想可能 是電腦軟體進步之賜。另,如果看過3D動畫版的朋友就明白,3D反而不好看,因為失去2D的手工特性了。)對我來說,海賊王卡通很好的運用這些特質,把原 著裡有點混亂的結構,重新梳理的更流暢而完整,並且展現了新媒體的優勢。
以下是我關於動畫制作團隊的猜測:尾田的漫話交付給動畫團隊時,就像一本附有原始對白的分鏡圖,制作團隊得重新分鏡、寫對白、計算時間,再製作成毛片,然後配音、剪接定案,最後再render製作成完整動畫。每當我看著卡通時,腦子裡總是想著,後面有多少工作要做啊!
我喜歡的一個橋段是,魯夫在林子裡走著,一手拿著樹枝拖在地上,隨意擺弄,或扛在肩上,然後哼起小調:第一棒,咿哦…,鳥兒吱吱喳喳…。第二棒,…(都是胡言亂語之類。)可以一棒接一棒唱下去。真奇怪,我就是百看不厭。
所以我認為,海賊王卡通版比較好看。
10 從中文配音看台灣“文創產業“(一)
每次看卡通(不僅是海賊王),若是中文配音,往往不忍卒“聞”。什麼原因讓卡通的中文配音,停留在三十年前科學小飛俠的水準?難不成是錄音設備不夠好嗎?
日人配音員叫聲優,說明了配音是門表演藝術。
表演藝術在當前的台灣,是個弱項(之一)。此外,影視工業的落後,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。先別和西方比較,那差得太遠。就僅在東亞來看,也是落後周邊各國甚 多的。幾年前,看了一部韓國電影“殺人的記憶”(2003),當下就發現我們的差距-無論編導說故事的能力和演員表現上,台灣拍不出那樣的電影。其中最主 要的是,我們缺乏專業演員。即使有楊德昌、侯孝賢、李安,也找不到足夠的專業演員,拍出一部好電影。我記得侯孝賢曾說,他用長鏡頭的原因是,迴避演員專業 不足的問題。
卡通在過去多是以兒童為觀眾,因此過去配音的方式,都是大人裝小孩童言童語。現今這種配音方式,若是海綿寶寶也就罷了,但遇上海賊王,那就得翻船了。代理商可能沒搞清楚,海賊王,其實是“成人卡通”。
卡通的趣味在於,可以很卡通,也可以很真實。
這種邊界模糊,或者說沒有邊界的表演藝術,縮放之間,要懂得分寸,而海賊王就是這樣的卡通。所以我們才看到索隆把魯夫痛打一頓,不久就和喬巴談嚴肅的團隊 精神。或者看到為了對付魯夫的僵屍,大伙來個合體技(羅賓除外)後,索隆香吉爭相為魯夫赴死。或者喬巴前一刻鐘才在裝可愛,後一刻為了同伴變身為狂暴的野 獸。這樣不斷在越界的演出,對聲優是很大的挑戰,也就是精采之處。
另外,像白鬍子、黑鬍子、紅髪…一掛老江湖大黑道,或者戰國這個老江湖大元帥…都需要相當的社會歷練,或者對角色的模擬,才能適當的表現他們的語言味道。
中文配音的另一個問題是,對白翻譯不夠口語化。不夠口語化的結果,就使對白像是在唸造句。口語化不見得就要用俗,更不需咬文嚼字,需要的是流暢。這也是中文電影的通病。即使像李安的臥虎藏龍,對白也常讓人發笑。我想,這會不會是中文編劇脫離現實的“文人習性”呢?
11 從中文配音看台灣“文創產業“(二)
只有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人,才知道什麼是自由自在。
十多年前,台灣當時的股王老板以“老二哲學”風迷一時,成為該產業裡的顯學。十年後,台灣社會陷入集體焦慮,不知何去何從;有一種主流解釋是,是十年政治鬥爭所造成的。但我覺得,真正的問題在老二哲學上。說是問題也不對,應該說是代價。
魯夫在繼Gold Roger二十年後,從頭走一趟偉大航道,想當個“自由自在的人”,而且不接受前輩的指引。這裡隱含了追求第一手經驗的慾望,也就是我說的甜頭。日本有識者知道島國地理上的限制,花了五十年時間努力跟上隊伍,考上了領隊執照。
台灣不但不是老二,其實一直是老三。比如,在土木建築這個老專業裡,在工地所用的術語,基本上都是日本外來語,其傳播路徑通常是英語->日語 ->台語,這個現象在民眾的日常語言也很常見,比如棒球術語。當你用原來的英語發音,大家反而聽不懂了。語言上如此,很多專業上也如此。
這並沒有什麼不好,只說明了我們的文明經驗是經過二手以上,才來到我們手裡。就像電阻一樣,這裡面的意涵自然會受路徑傳遞而越衰減,或變質。久而久之,我 們也習慣了,並不明白第一個發現電的佛蘭克林的興奮,也不能體會發明微積分的萊伯尼滋和牛頓“自由自在”的滋味。這就是在隊伍裡,跟在後面的代價。
而魯夫天生就想當自己的海賊王。
我們的社會這幾年來一直四處追捧不同的“台灣之光“,深怕在世界隊伍裡脫了隊,落得無人相識的下場。這種集體焦慮,只會發生在沒有自己看法的社會裡。一個 沒有自己看法的社會,何來“創意”?何來“文創產業”這個虛擬詞?當我們的經濟結構到了要脫離代工產業的分水嶺時,也就是老二發現下頭老三跟上來了,但老 二我左顧右盼,還不知道該往哪爬;隔壁同梯的準備多年,已經開始往自己的山頭爬了。於是我們焦慮的不知該如何是好。
魯夫一伙,他們會去想別人怎麼走嗎?會擔心one piece被人捷足先登?會去模仿Roger的成功之道嗎?會打著魯夫之光尋求被認同嗎?哦不,他們只是享受自己的發現的旅程而已。
話說回來,固然我們還畫不出海賊王,但配音總可以試著跟上隊伍吧?
| |